当前位置: 首页>  新能源 > 手机阅读

新能源电动汽车用户画像 新能源汽车 摄像头

来源:时间:2022-12-17 16:52:09编辑:人气值:0

今天给各位分享新能源电动汽车用户画像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新能源汽车 摄像头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小鹏P5:智能、空间、配置都拉满

小鹏P5终于正式上市发布价格,整场发布会里,何小鹏很多次的提及了凯美瑞的名字,那如果从真正的产品力来看,该买谁?

9月15日晚上,看完小鹏P5的发布会,首款装备大规模量产激光雷达的车型终于发布了价格。整场发布会颇有点“俗潮结合”的意思,你说它是 科技 新品发布吧,不是,1个多小时只讲一件事这不够互联网效率, 科技 新品都是一个爆点接一个爆点;你说它是传统 汽车 发布会吧,也不是,何小鹏聊了很多一路走来的心路历程。

不管怎么样,小鹏P5是终于来了,小鹏手里已经捏了厚厚的一叠准车主下订订单。这场发布会里,给我留下深印象的是,何小鹏多次提及了凯美瑞这台近几年依托于年轻快速斩获销量的车型,然后我脑子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小鹏P5这一次,是不是燃油家轿终结者?”

毕竟,随着理想ONE的销量压了汉兰达一头,比亚迪秦PLUS DM-i销量压了同价位的大众宝来、丰田卡罗拉,PHEV市场杀得风风火火,而在20万家轿这个区间,也是时候有台纯电动的“燃油车终结者”了。

鉴于我很有幸在它上市之前,很多人都没开过之前,测试过它的试装版车型一段时间,所以借由它的价格价格/配置/续航等刚刚出炉,我可以尝试揭开这个问题,看看有没有答案。

 

先说点俗的,常规买车对比简单来一套

看着小鹏P5的价格/续航/配置,按照大家习惯的车型battle思路,我们是要给小鹏P5先定个位的,这样方便大家有代入感,看看它适合谁买,对手又是谁。

全系动力211马力,续航分为460公里、550公里、600公里3种,不区分高低功率,入门版本价格15.79万元、顶层价格22.39万元、其余4款车型分别占据18万元左右、19万左右的区间。

先抛开智能这事儿不太多展开,仅从上面的一系列硬件信息,再结合年轻+家用这种定位,它的对手不多,比较清晰的直指2款车,新能源领域的国产特斯拉Model 3、传统能源领域的丰田凯美瑞。

 

原因有二:

1.自身主打年轻并真正主要卖给了年轻人的,是凯美瑞、特斯拉Model 3;

 

按照漏斗型筛选的方式,我们可以先来看看表面上,这3款车型之间的对比,有哪些特征点上的反差。

丰田凯美瑞,从完成TNGA架构的换代之后,解决了不少 历史 遗留问题,如今经历过市场考验之后,优点缺点都是比较分明的。优点:外观设计较之行业确实做到了符合多数人审美的同时年轻且不突兀,燃油经济性表现好不论是2.0L/2.5L还是油电混动,乘坐空间大,整体的驾乘感受比上一代好了很多已经赶上欧系车的表现,同时故障率低、保值率高。

不过,它的缺点也是比较清晰的,性价比方面不够高,2.0L版本车型上很多实用性配置有缺失,如360度全景影像、倒车雷达、全景天窗等,同时尽管燃油经济性不错,但动力性能无法兼得,2.0L的178马力+210N·m匹配它的车重和尺寸,更贴近1.6L紧凑级轿车的感受。

至于小鹏P5,从发布会上释放的信息里,表层上能看出的优点包括:设计是科幻简洁风,入门的价格门槛补贴后只有16万以内,顶配配上双激光雷达的版本也不贵,仅23万元之内(此前华为相关激光雷达相关车型价格40万以上),同时配有智能网联/智能驾驶辅助相关配置,车身尺寸越级且因为是纯电动车型平台,4808mm车长/2768mm轴距/1840mm车宽,经我们此前体验,在空间上相比燃油B级车要更大。至于驾驶感受、续航稳定性、充电和智能化等等部分的细节,我们放在下面的详细对比里慢慢来说。整体来看,小鹏P5的价格区间不能以传统车型来说,实际上它只分成入门价格/中价格/中高价格/高价格4个版本,而非传统的中高低配搭配。

说完好的部分,再说它的缺点,对于绝大多数不熟悉电动车的人来说,看到460公里续航这种数字是会望而生却的,因为2019年左右主流续航水平就已经达到了450公里左右。不过,另外2个版本的续航倒是值得一看,550公里/600公里的数字,已经足够跑一趟中短途自驾游。

 

再细致一点对比,不聊Model 3,和燃油车针尖对麦芒

上半部分结束,能够看出来一件事, 汽车 界的 历史 遗留问题“看着参数配置表,凭着感觉不去仔细摸摸选车,就是无限纠结”。所以,我们要继续做一层更细分的对比,先找到小鹏P5能打的高意向主销车型,然后让它对上丰田凯美瑞的同价位车型。

直接公布答案,小鹏P5的高意向主销车型,就是价格较高的2个版本550P、600P。你可能会疑惑,单看配置表其实550E早就够用了啊,为啥要多花钱买另外2个。想想小鹏P5的准车主是什么人群,你就想得通了,“年轻人买数码产品,不选择拉到尽可能高/不选择买到核心的先进,为了实惠控制自己?不存在的。”

激光雷达要有、高续航要有,550P和600P,是唯二装备有双激光雷达的车型且能够进一步OTA升级至城市NGP功能、XPILOT 3.5。不过多分析小鹏P5的用户画像了,因为我们的主线是想研究研究小鹏P5对上丰田凯美瑞到底谁在年轻人眼里更猛。

外观设计?Pass,这种东西太虚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倒是外观尺寸可以比一比:

小鹏P5的尺寸数据是:长度4808mm、宽度1840mm、高度1520mm、轴距2768mm;

丰田凯美瑞的尺寸数据是:长度4885(4900)mm、宽度1840mm、高度1455mm、轴距2825mm。

这组数据意味着什么?借着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直接切入下一个对比,空间谁更大。懂成名车型的是谁?一定是它的直接对手。也就在小鹏P5的上市发布会里,何小鹏直接公布了一组数据,进一步验证了我们之前体验小鹏P5空间之后的结论“它比凯美瑞更大,毕竟凯美瑞哪儿能躺在看电影”。前排头部空间,小鹏P5比凯美瑞多48mm、后排头部空间多22mm、第二排膝部空间多116mm。小鹏在设计之初就做了很多的调研,于是就有了针尖对麦芒的这种结果。

至于这些数字的背后有什么意义呢,看看小鹏P5和传统车型差别大的功能就好:生活场景的切换-休息场景/ 娱乐 场景/ 娱乐 场景,把车的前排放平,铺上垫子,就能看电影/玩 游戏 /睡一觉。就只看这一个结果你就能知道,小鹏P5要比丰田凯美瑞的空间大一号,还能进一步拓展“玩花活”,这就是不需要内燃机和变速箱的纯电动车的先天优势。

再然后,是驾驶方面的对比。直接给答案,车我已经开过,在传统驾驶层面,小鹏P5和丰田凯美瑞之间是基本等同的,底盘的滤震-好、悬挂的回弹速度以及通过减速带车内是否不适-好、急加速急减速时的车内稳定杆-好,底盘是否有散的感觉-好。两者都是比较典型的欧系车调教风格,有点像奔驰。

然后配置和智能方面,其实已经不用比了,小鹏有Xmart OS 3.0、小鹏有XPILOT 3.0接下来还会推送3.5。凯美瑞没法追赶,不论是浅层的“用语音控制导航、音乐”的反应速度,还是中层的“让车道保持在线内,保持对前车的跟车距离/加减速”。更深层的,小鹏可以几乎不动手就能操控车里的绝大多数功能,小鹏甚至能让车机播放视频时快进到自己想要的时间、让视频播放暂停,小鹏更能在导航里设置好目的地,让车辆通过导航主动在高速路段领航辅助驾驶,自动上下匝道/自动超越慢车等等,极大的减轻驾驶压力。而接下来,随着城市NGP的推出,就更能比特斯拉的AP、蔚来的NOP,做到更好。

好,下一个对比是,传统燃油车面对新能源 汽车 一直以来拥有的核心优势“续航、补能便利性”。凯美瑞的优势就不用多说了,2.0L车型的日用油耗在8-10L左右(根据驾驶习惯不同),油箱容积60L,加满油之后的续航里程在600-750公里之间,跑高速并且把速度压在80Km/h左右突破800公里问题不大。加油补能,自然是很快,找个周边的加油站,加上结账时间,10分钟足够。费用的话,加满400元出头。

小鹏P5,3种续航,460公里、550公里、600公里,目前只在夏天开空调的前提下试过它,所以我们先不去谈及冬季的使用折损。夏季里,续航数字是足够稳的,真实续航保持度在95%左右,几乎能做到开着空调行驶,续航里程掉电只打95折,这和它的热泵系统/三电加热等有关。再来说说补能的事儿,之前我们在国家电网快充桩上充过小鹏P7,可以算是目前电动车里在公共充电桩充的快的一款车,45分钟左右能补能400公里+,费用在50元左右。不过,小鹏还有一个独家秘籍,超充,免费,现在在国内有了400座超级充电站,覆盖101城市,还覆盖了不少高速路段。

所以,这事儿就看你怎么选了。如果城市里开,自己有慢充桩和地库,那凯美瑞的续航优势就没了,然后小鹏P5能一年省出至少几千块钱。如果城市开,自己没地库和慢充桩,那就可以有2种选择,1个是不花钱只去超充充电,另一个是,找公司边上的国家电网充电桩,1公里1毛钱。至于经常跑高速的话,小鹏P5则是基本上单次能省个200元/300公里。所以,随着技术进步,纯电动车在续航这事儿上,大家不用特别纠结。

 

写在文后

好的,说下结论。小鹏P5对上凯美瑞,有抢销量的可能,也有抢销量的本事。

新能源 汽车 对上传统 汽车 真的有人买?8月渗透率都接近20%了,已经抢走了接近五分之一的蛋糕,这话题就不用多聊了。

小鹏P5的优势挺明显,凯美瑞能做到的事儿,可能除了一天能开2000公里这种难度高操作之外,它都能做,毕竟补能需要时间。而它能做到的事儿,凯美瑞能么?不能。

没法在车里休息/ 娱乐 /舒服休息,没法自驾游的时候让车变成大号移动电源,接上电磁炉来一场BBQ,也没法智能驾驶辅助/智能网联,不够针对年轻人的需求“炫酷”起来。

所以,接下来的话,随着新能源 汽车 继续往前冲,这个“燃油家用轿车终结者”的称号,可能在2022年落到小鹏P5身上。这话题,有的聊。

刀片电池加持 比亚迪元PLUS真的那么牛?

 如果说到新能源车,核心的技术无非就是三电系统,纵观国内的新能源车品牌,比亚迪绝对能算得上是领头羊的地位。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刀片电池。

做电池起家的比亚迪无论是DM-i还是EV车型,都占据了新能源车大半壁江山。凭借使用成本低、国家扶持政策等等利好因素所影响,很多人都从燃油车的潜在消费者都开始专注新能源车,尤其是新生代的消费群。所以比亚迪在最近推出的车型当中,从设计、内饰甚至动力方面,都向这类群体靠拢,其中就包括最新的爆款车型比亚迪元PLUS。

比亚迪元PLUS上市预售订单就破两万,这个数据是近几年来新能源车销售过程中鲜有的神一般存在。凭借13.18-15.98万元的价格,俘获了不少年轻人的芳心。然而价格虽然有竞争力,但是对于新能源车来说,核心还是续航问题,今天就来测试一下这台元PLUS的真实续航能力。

元PLUS搭载了最大功率为150kW、峰值扭矩为310N·m的交流永磁同步电机,新车0-100km/h加速仅需7.3秒。续航方面,元PLUS搭载了磷酸铁锂刀片电池,电池容量分别为49.92kWh和60.48kWh,新车综合况续航里程分别为430km和510km。

在比亚迪第三代电池智能温控管理系统加持下,元 PLUS 百公里电耗为 12.1kW · h,搭载的宽温域高效热泵系统让整车具备了 -30~60 ℃宽温域工作能力。电池快充可在半小时内充到 80%。从数据上来看,整体的续航水平属于目前新能源车的主流配置。

还原真实用车场景 实事求是

   试驾车采用的是510km续航的顶配版本,满电出发。测试的路况,结合高速和城市路段,其中高速占比60%左右,始发地到目的地之间的距离是100公里左右,满电状态出发,室外温度为23度左右,车内两人,除了日常背包电脑没有其他负重,这次测试的主要目的是检验真实的耗电比例。

在高速路段,新能源车往往是亏电最厉害的。原因是在于电机长时间工作运转输出电力,同时无法使用能量回收来补充电能,所以出行前需要更好地规划好路线。目前国内大部分主流高速服务区都已经配备了充电设备,避开国家重点节日的高峰期,充电也不是太大问题了。

在行驶过程中,电门的开合非常灵敏,尤其是遇到需要突然加速的状态,反应非常迅速。对于新能源车型而言,因为没有燃油机和变速箱在动力输出时的顿挫感,整个加速过程顺滑线性。元PLUS在电门的开合角度上也把握得非常准,而且当低速和高速之间来回切换时,电控系统能够及时反馈,这点上的确是在目前新能源车当中比较优良的品控。

行驶的时速平均在100km/H,全程行驶过使用巡航辅助驾驶功能,所以在速度控制方面能够维持比较平均。在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表显的剩余里程为355km,也就是在实际行驶里程为135公里,实际亏电里程155公里左右,亏电比例大约在15%左右,平均电耗为16kW/100km。这个数值也是相当满意了,毕竟是在没有太多附加条件的情况下实际跑出来的数值。

新能源车要看天行事

对新能源车而言,影响续航的主要原因是温度。目前在南方地区新能源车能够热销,主要原因就是温度和湿度都能为新能源车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当遇到北方的寒冷天气,电池电力都需要大部分用于恒温,所以才会感觉到亏电严重。

电池在极冷的状态下,分子活跃程度会降低,同时电控系统需要消耗大量的电力来维持电池温度,保证电池运作正常。所以在这种状态下测试,仅能体现极限状态的,但是并不能代表普遍现象。比亚迪的刀片电池技术能够加入了先进的温控管理系统,能够长时间保持车辆电池的最佳运行温度来延续续航。

另外,刀片电池除了能够保证有更好的续航效果外,还拥更高级的防水等级,能够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遇到磕碰损伤、暴雨积水等等的状态时,都能够很好地保护电池。刀片电池的核心就是整合到零散的过程,碎片化把产品进行重组,这样最大的好处就是维护成本和更换成本会相对被减少。

科技为人服务,新能源有新的生活方式

这次行驶的过程中遇到塞车路段,新能源车的优势就充分发挥出来了。元PLUS搭载了 DiLink4.0(4G)智能网联系统,配备 Dirac 音响系统,能够在堵车时享受高品质的在线音乐,塞车也变成了一个赏心悦目的事情了。关键是,在塞车路段慢性或者等候,会让燃油车的油耗会飙升,但是新能源车却没有了这个顾虑。

元PLUS是同级首次搭载热泵空调的车型,最直接的效果就是使动力系统能够长期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有效通过热效能调控来保温,最显著的效果则是冬季续航里程提升。虽然在南方相对温暖的气候遭遇寒冷的天气几率不大,但遭遇冬季气温低的时候还是能更有效控制亏电。

   由于这次去的是一个户外场地,也贴合了元PLUS潮流、运动的生活场景。由于晚上的气温有点下降,体感还是比较寒冷的,正好能躲到元PLUS里“保温”。使用新能源车最大的好处就是待机状态下也不会心疼油费。在车内,虽然不能实现座椅完全放倒,但是调整到舒适的姿势还是可以的。在车内可以通过大屏观看电影,透过全景天窗静观夜空,在寂夜里也是一次不错的体验。

在室温空调温度保持在26度的状态下,运行了超过3个小时,续航里程只消耗了5公里的续航,这个成绩也是让人非常满意的,这或许就是新能源车为何一直崇尚户外露营的原因吧。除了电耗消耗得不多,同时能够在户外有一个保持不错温度的移动城堡,这种出行方式肯定会越来越受欢迎。如果换作是燃油车,不仅会有中毒的可能,也不环保。

总结:

此次测试虽然不是严苛的测试,只是模拟日常我们可能遇到的生活场景进行实测,数据上只能代表当时用车的环境及车辆状况,仅能作为参考。从亏电的比例上来说,和官方标准相差不远。试驾的车辆为新车,各方面的性能都是最佳状态,所以在电池活性方面也是最好的,至于使用一段时间后的衰减情况,就需要时间去验证了。

元PLUS的定位也非常明确,就是定位于潮流男女的城市座驾。15万区间内,能够玩出个性、有行驶品质、有科技加持的车真的不算有太多选择。纵观在这个价格内的其他产品,从动力参数和续航方面也不相伯仲,要比拼的都属于是个性化的内容。

   比亚迪元PLUS从产品定位到市场策略中可以看得出,它把新能源车的使用人群的用户画像想得明明白白,所以会看到赋予这台车身上有更多颠覆性的设计和概念,当然这种概念并非每个人都能接受。比亚迪以性价比著称,在同等价格内有更丰富的配置,同时庞大的用户群体也从侧面说明了产品的可靠性和耐用度都是有所保证的。

   汽车消费市场越来越成熟,看到国产自主品牌的产品力逐步提升,给消费者有多种多样不同的选择。在眼花缭乱的选择中,找到自己最合适的才是最重要。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车似生活,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20万的特斯拉,将成为国产新能源车的噩梦

特斯拉这条大鲶鱼,它有可能成为通吃市场的大鲨鱼,也有可能成为反咬自己一口的贪吃蛇。

口述 / 吴晓波

某渔村盛产沙丁鱼,但是渔民每次出海捕鱼,返程时船舱里的沙丁鱼总会死一半,只有一艘船可以带回整舱鲜活乱蹦的沙丁鱼,在市场上赚得盆满钵满。

年轻的渔夫便去询问这位老渔民是如何做到的,老人也毫不隐瞒,说自己是在其中混入了几条鲶鱼。

年轻人大惊失色,鲶鱼是沙丁鱼的天敌,放鲶鱼进去,不是狼入羊群吗?

老人却徐徐解释道: 鲶鱼在沙丁鱼群中横冲直撞,沙丁鱼出于求生本能四处逃窜,鱼群活跃了起来,便大大降低了死亡率。

后来, 有人便将这种现象命名为“鲶鱼效应”。 去年,我国中央政府也引进一条“大鲶鱼”。

谁来搅动浑水?

新能源 汽车 一直以来是创业界的巨大风口。

过去5年,中国出现了所谓的“造车新势力”:很多创业者和风险投资都进入新能源 汽车 赛道。2019年,中国有202家独角兽企业,其中12家是新能源车企。而全球进入独角兽行业的新能源 汽车 企业一共只有16家,中国车企就占到了12家。此外,国产新能源 汽车 的新车出产量占到了全球新能源 汽车 产量的53%。

但是这些新入局的车企也有很大问题,比如 烧钱不断,技术创新大同小异,续航里程一拧,“全是水份”。

为了能在新能源 汽车 产业中再添一把火,2019年1月,中国第一次允许一家外资 汽车 公司在中国独资建厂,它就是美国的特斯拉。

特斯拉可谓 汽车 界的“苹果”,它从整车制造、操作系统、自动驾驶到核心芯片,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和业务壁垒, 而大部分国产新能源车企,还停留在由电池驱动的“造车”思维上。

正是战略上的优越感,给予了马斯克无限的信心和高姿态。马斯克曾是这样评价比亚迪的:“你见过比亚迪的车么?我觉得从产品层面它就是不够好。我不认为比亚迪是竞争对手。”

特斯拉的中国超级工厂建在上海,它从一块平地到第一款车型Model 3出厂,总共只花了357天,简直就是全球 汽车 史上的奇迹。

当马斯克参加第一辆特斯拉下线仪式的时候,一上场就即兴跳了一段脱衣舞。

当时中美贸易摩擦日渐激烈,中国当然非常欢迎特斯拉的举动。同时特斯拉也十分渴望进入中国这个全球最大的 汽车 市场。

正是马斯克的中国战略,让特斯拉在2020年这个“最难开局”的年份,完美度过第一季度。而且在全球 汽车 产业凛冬之际,特斯拉反而交了一份亮丽的成绩单:2020年一季度销量达到1.67万辆, 几乎是其它所有中国造车新势力的销量总和。 汽车 业务实现营收51亿美元,同比增长38%, 是全球 汽车 行业中唯一一家逆势增长的企业。

预计到今年,国产特斯拉年产量将超过13万辆,而其美国工厂的年产量是15万辆左右。很可能到明年,中国就会成为特斯拉在全球的第一大市场。

看来,特斯拉已经在中国新能源 汽车 市场的浑水中掀起一阵波澜了。剩下的问题是,沙丁鱼们到底会不会活下来?

特斯拉的“大鱼海棠”梦

沙丁鱼会不会活下来,要看这条鲶鱼凶不凶狠。

自Model 3进入市场后,前有“减配门”(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入自动驾驶硬件降低21倍的HW2.5版本的国产Model 3),后有连续降价,特斯拉不免遭到中国人的灵魂拷问:特斯拉到底给国产车企带来了什么?国家给予你国民待遇,这么快就暴露绞杀国产新能源车的野心了? 鲶鱼会不会成为一条通吃市场的鲨鱼?

在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建成之前,国产新能源 汽车 的价格通过补贴后普遍比特斯拉便宜1/3~1/4,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工厂建成之后,Model 3作为特斯拉产品线的低端车,初始售价35.58万元, 但很快就把价格拉到跟国产新能源 汽车 几乎相同的价格档上,这种降维打击是非常可怕的。

说得现实一点,同样花30万,买了特斯拉会被亲戚夸有出息,而买了一辆蔚来或小鹏,对方问是什么牌子的,茫然之余还要赔笑道:“别管什么牌子,车能开就行。”

4月23日是一个重要的节点。国家相关部门推出新政:重新恢复之前取消的新能源 汽车 的政策补贴,并将补贴延长到了2022年。根据新规定,7月23日起,售价在30万元以上的电动车不再享受政府补贴。

在此政策出台前,国产Model 3的价格为32万元,这不免有点保护国产新能源车的意味。

而新政公布一周后,马斯克就在特斯拉一季度财报会上宣布: 中国制造的Model 3标准续航升级版的价格从32万元降至29.18万元。 特斯拉一下子就钻进了补贴的门槛。在享受补贴后,这款车型的实际售价只需要27万元了。马斯克钻中国政策空子的能力丝毫不比国人差。

何况,特斯拉手里能打的牌太多了。

目前上海特斯拉工厂的零部件本地化率是30%。有机构估计, 到今年年底本土化率会达到60%,生产成本将下降20%~28%。 算上国产特斯拉22%的毛利率,最终降价空间为27%~34%。

除此之外,特斯拉还可以“光明正大”地减配,比如阉割AP系统(自动辅助驾驶,是特斯拉的核心 科技 )。如此算来,价格降几万并非难事,我们买到一辆20万元以下的国产特斯拉是一个大概率事件。如果真的到了这一天,特斯拉变成鲨鱼也不是不可能。

马斯克的决心

在经历了一季度的降价销售狂欢后,特斯拉4月销量却不容乐观:3635辆。相比3月份下滑了64.2%,还多了7000多辆的库存车。

降价还卖不动,主要原因还是价格变脸太快,消费者一时难以消化,于是出现了大量的“等等党”。坊间名言“你不买,我不买,等特斯拉价格下来再买”怕是给马斯克泼了一盆冷水。

如果有一天价格真的降到20万,那一定和特斯拉在中国市场的定位有很大联系。 而品牌战略的转变,并非短期之事。

从目前的用户画像来看,最爱特斯拉的是上海人;女性比例占19.4%;IT业、消费业和地产业的高收入人群是购车主力。这个群体的品牌诉求和定位是什么?

营销天才们在“平价”和“奢侈”中间发明了一个词,叫做“轻奢”,所以开着一辆拉风的特斯拉是新中产一种轻奢的生活方式。

而一旦降价,特斯拉的品牌定位就会从“轻奢”向“平平无奇”无限倾斜。 是将Model 3打造成一辆普通的家庭代步车,以损害特斯拉品牌整体形象的代价通吃市场,还是维持中高端定位,以挽回伤心的老粉丝,这就要看马斯克坚定的决心了。

所以,特斯拉这条大鲶鱼,它有可能成为通吃市场的大鲨鱼,也有可能成为反咬自己一口的贪吃蛇。 特斯拉从35万降到20万,这个降价时间段实际上是中国造车新势力们改革创新的缓冲期。

赛力斯CMO张正源:赛力斯华为彼此赋能 探索汽车新零售生态

易车讯 4月19日,赛力斯举行了生态合作发布会,与华为联合发布了由双方共同打造的“高性能电驱轿跑SUV”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并宣布双方渠道联合发布新车。这是一次创新且深入的合作,赛力斯和华为双向合作,彼此赋能,实现全球首次科技品牌与智能汽车品牌的渠道互通,全面迈入汽车新零售3.0时代。

赛力斯CMO 张正源

在发布会之前的媒体沟通会上,赛力斯CMO张正源、赛力斯CTO周林接受了媒体的采访,并对双方合作模式、赛力斯华为智选SF5技术相关等问题做了深入的解答。以下为专访内容:

Q1:赛力斯最初研发是基于三电,之后是如何将增程技术做到领先的?华为为什么会选择你们? 

周林:先来回答第一个问题。过去五年,以全时电动为核心发展路径,赛力斯完全实现了从核心研发到中国制造,再到全球销售的全产业链闭环。在2016年,赛力斯研发中心成立,之后联手密歇根大学,成立智能驾驶互联研究中心,又联手华为打造驼峰智能增程系统,持续深耕技术路线。我们现已拥有各项技术专利超1000项,在电机、电控、电池、技术平台和认证等五大领域均有全面突破。    

第二个问题。华为选择我们首先是因为增程路线具有更强的普适性,同时比纯电更加优秀。它保留了电车的性能和体验,又避免了电车的续航问题,而且在极寒地区也能使用,适合更大范围推广。

其次,我们是国内首家自主掌控全球领先的三电核心技术的企业,并且是获得了国内生产和销售双资质的企业,在技术上领先。

还有就是赛力斯有按照工业4.0标准打造的两江智能工厂,实现了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生产,具备非常高的工作效率与量产能力,能够将双方的合作成果进行快速推进,并实现快速量产与交付,满足消费者的时间需求。

同时,双方从2019年就已开始合作,合作的技术包括且不限于华为DriveONE三合一电驱系统、HUAWEI HiCar、HUAWEI Sound 等;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建立了充分的互信关系。

Q2:目前这款车,如果在纯电状况之下,大概跑多少公里?油箱多大? 

周林:搭载华为DriveONE三合一电驱动系统为用户提供长续航、高性能的驾控体验。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可以提供“有电加电,无电加油”的灵活选择,在纯电模式下可实现续航180km,满足城市日常通勤;在增程模式下可实现1000+公里续航,北京到上海轻松可达,能在城市里自由穿梭,也能到远方纵情山水。这已经经过多家媒体实测完成。

Q3:增程式车型续航达到1000公里,这意味着什么?同时,为什么赛力斯会考虑与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进行战略合作?

周林:实际上,在基础设施没有完善、电池技术仍需提升的环境下,我们认为增程式是当下的最优解,有着电动车同样的体验,同时也能实现有电充电、有油加油,能够有效解决用户里程焦虑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当前新能源汽车产业变革正在呈现出无边界融合趋势。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驱动汽车产业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车企与科技公司的横向联合进一步加强。同时,汽车已从原有的代步工具发展成为人、车、生活融为一体的智能移动空间,跨界融合、科技企业与传统自主车企合作成为必然。

赛力斯选择华为不仅是因为华为是全球科技创新引领者,华为智选更是品质的保证。同时,华为在全国拥有5000余家体验店,同时拥有7.3亿存量智能手机用户,能为包括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在内的智能化产品销售提供巨大的流量入口。

Q4:与理想one对比,赛力斯的产品定位是怎样?差异化优势在哪?现目前仅有一款产品,未来的产品规划是怎样?

张正源:首先从技术来说,理想ONE与赛力斯有所差异。理想ONE搭载的是1.2T三缸发动机;赛力斯是1.5T的四缸涡轮发动机,而我们与华为联合打造的驼峰智能增程系统,其性能指标更高,在油耗、NVH等方面都实现了优化。同时,赛力斯致力于发展自研技术,是新能源技术自持者,我们是国内首家自主掌控全球领先的三电核心技术的企业。

其次,在产品定位上,与理想ONE定位于家用不同,新车定位于高性能电驱轿跑SUV,人群和用户画像是“有少年感的成年人”,他们是一群内心有光的人,所以在日常通勤、城市周边、长途远行等用车场景也更为丰富。

另一点,赛力斯具备非常高的工作效率与量产能力,能够将华为与赛力斯的合作成果进行快速推进,并实现快速量产与交付,满足消费者的时间需求。关于产品线的问题,未来赛力斯肯定不止这款车,之后我们也会推出EV车型,同时赛力斯SF5不是单一某一个车型的问题,而是一个平台,它会延伸出来家族车型。另一方面,我们也会与华为在技术上继续深化融合,聚焦电动化、智能化、自动化,以增程为核心,不断迭代升级,打造人-车-家互联新生态,陆续推出融合了赛力斯与华为DNA的精品车。

Q5:相比长安、北汽等品牌,为什么说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更深入? 

张正源:首先,赛力斯与华为有着相同的务实基因, 并具有前期良好的合作基础。双方在2019年开始就陆续在电机、HiCar、智能座舱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在合作过程中,双方建立了充分的互信关系。

其次,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除了在技术层面,双方合作还进一步扩展至生态上的互相融合,围绕技术、渠道、产品,深入推动智能终端领域合作,共同打造高性能、智能化移动出行解决方案。

华为从帮助车企造好车,到帮助企业卖好车,通过在消费电子行业积累的高端品牌运作、营销经验及销售网络,与赛力斯进行渠道上深度合作,彼此赋能。这次合作,也是实现全球首次科技品牌与智能汽车品牌的渠道互通,全面迈入汽车新零售3.0时代。

特别要说一下双方打造的新零售全域营销,共同布局人-货-场的新零售场景。“人”的维度上,依托华为丰富的线下终端网络,通过改变与消费者的地理距离,走近并亲近消费者。同时,双方通过用户数据的共建和私域流量的运营,打造更为便捷、愉悦、数字化、社群化的购物体验。“货”的维度上,赛力斯进入华为旗舰店意味着,有效突破传统零售渠道对汽车产品的单一陈列方式,将汽车融入在“人-车-家智慧生活”的场景中进行露出,让车不再只是出行工具,而真正成为了智能生态终端。“场”的维度上,双方在线上线下全渠道打通,真正实现全链路、全平台、全数据的生态共融。 

Q6:赛力斯与华为合作的商业模式是怎样的?双方渠道是否存在竞争关系?产品的交付及服务由哪方负责?

张正源:华为与赛力斯销售渠道合作,是一种体验创新,面对消费需求的变化和偏好,我们给消费者提供了更便捷的体验方式,让大家以后不用出远门,便可以在市中心的华为旗舰店、体验店等门店进行体验赛力斯华为智选SF5。

华为在选址、规模、数量上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华为体验店做好用户开口;而赛力斯在各大城市建设用户服务中心,给予更标准化、更优质化的服务,让服务覆盖用户全生命周期。我们不是销售竞争关系,是彼此都在做各自擅长,相辅相成,是渠道协同与业态创新。双方将对产品进行共同销售,好比一城多店、一城多商的关系;产品的交付及后续服务由赛力斯负责。

Q7:华为的DriveONE三合一电驱系统、HUAWEI HiCar全场景智慧交互系统、HUAWEI  SOUND音频技术、AI算法等这些技术是在赛力斯产品上独家使用的吗?

周林:赛力斯采用了自主研发、行业领先的增程技术,并搭载华为DriveONE三合一电驱系统打造而成驼峰智能增程系统。AI全局最优算法融入智能增程控制策略的加入,也让驼峰成为一个“聪明”的增程系统。HUAWEI HiCar全场景智能互联系统是一个不断迭代的生态和应用,我们所搭载的是量身定制的,HUAWEI  SOUND也是首次上车。

Q8:新款产品在华为终端会铺到多少个门店?

张正源:目前,华为消费者业务已经在全球建立包括11家旗舰店、5,000多家体验店,接待用户数超过8,000万,,4月21日起,赛力斯华为智选SF5将陆续入驻上海、深圳、成都、杭州等4大城市、7家华为旗舰店,并将快速铺进华为门店。同时,我们同步开启赛力斯体验中心、华为体验店以及线上华为商城和赛力斯官方APP的预订。 

Q9:华为和北汽极狐在自动驾驶方面合作很深入,无论是汽车行业还是普通消费者,对于华为的自动驾驶都是挺期待的。那自动驾驶这方面,赛力斯与华为是否有合作?

周林:从2019年开始,赛力斯和华为就陆续开始在电动化、智能化领域进行深度合作,与众多与华为技术合作的友商不同,我们的合作扩展至生态上的互相融合,将围绕技术、渠道、产品,深入推动智能终端领域合作,共同打造高性能、智能化移动出行解决方案。所以接下来我们会和华为有更多的产品合作规划,在后续车型上,包括其他三电新能源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都会有所涉及。

Q10:赛力斯SF5前期车型的前桥和后桥技术都是异步电机,这次的新车型在后桥用的华为永磁同步电机,这个变化是出于什么考虑?另外关于赛力斯的技术储备,可以介绍一下吗?

周林:同步和异步的问题,我们可以看看特斯拉。它的四驱就是异步和同步,两驱就是同步。为什么要一个异步一个同步?因为异步电机在急加速和扭矩、持续的长爬坡、重载有先天的优势,这是同步电机赶不上的;同步有同步的优势,在城市工况能耗比异步要低,要省油。城市工况主驱同步为主,到了高速的时候或者在高速还要加速的时候、短瞬时加速的时候,异步电机就爆发出澎湃的动力,也是在相对的高效区。所以我们将同步和异步做了结合,实现了不同路况的兼顾。

另外,华为DriveONE 三合一电驱动系统,采用一体化设计,集成了电机控制(MCU)、电机和减速器,兼顾动力性与经济性,所以这款动力总成和赛力斯自主研发的SEP200总成在一起,加上华为的AI智能控制算法等,在动力性能和能耗水平上都得以提升,目前这款车油耗低于6.3L。

第二个问题,关于赛力斯的技术储备。作为国内率先掌握增程电动和纯电动双向核心技术,并具备成熟的车型量产能力的新能源整车制造商,赛力斯始终坚持自主研发和开放协作相结合,同时也进行了全球布局。经过5年积淀,在电机、电控、电池、技术平台和认证等五大领域均有全面突破。其中,在电机领域已实现交流异步+永磁同步电机双覆盖;在技术平台领域实现增程+纯电两个技术的并行发展;在电控领域实现了IGBT+碳化硅逆变器技术开发;在电池领域全面掌握方型+圆柱型电芯成组技术;在认证领域具备符合美标+中标+欧标产品的制造能力,接下来我们在增程器的研发上将进一步深入,预计效率还将提升。

Q11:一个系统越复杂,出问题的几率越高。赛力斯这一套增程系统比纯电及同为增程式的理想ONE都要复杂。请问一下你们如何解决故障率的问题?关于电气架构这块,你们是否做了特定升级?   

周林:关于故障率,我们电动再加上增程系统,确实这套系统要比纯电复杂。也正因此,赛力斯在过去的五年坚持技术深耕,拥有了1000多项全球技术专利,成为国内首家自主掌控全球领先的三电核心技术的企业。同时,赛力斯还打造了两江智能工厂,实现高度自动化、数字化,制造精度、产品品质达到超一流水准。最后,我们的产品还会经历超过500万公里的多气候条件、多路况的极端严苛测试。所以,故障率这一块还是非常有信心的。

在电子架构这一块,我们增程电动的电子架构和纯电动车以及燃油车都是不一样的,因为我们有电动驱动系统,还有能源发电系统。这套能源电子架构,也是我们自己独家开发的,同时这个架构也会不断迭代,SF5这款车不仅是一个车,它也是一个平台,未来除了车型不断迭代和开发更多的车型以外,我们的电子架构平台也会不断迭代。

三个问题,全方位读懂极星

有人说,极星品牌同时承托着吉利走向全球的梦想与沃尔沃探索未来的勇气;也有人说,吉利与沃尔沃的下个十年的发展,要多看看极星。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在吉利与沃尔沃的商业版图中,极星正如它的名字一样:是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

从STCC(瑞典房车锦标赛)史上最成功的赛车团队,到沃尔沃御用的高性能部门,再到自立门户、一头扎进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黄金时代,极星背靠着吉利控股集团强大的资源支持以及沃尔沃百年来的造车积淀,履历已然足够梦幻,我们自然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它前程似锦。

从消费者和车迷的角度看来,极星问世两年多,共推出了两款量产车和一款概念车,但它独特的气质与调性,似乎仍未中和世人眼中最初的神秘感。

极星从哪里来?它的用户是谁?它的对手又是谁?或许这三个简单的问题,能够帮助我们全方位地认识极星、走近极星,从而读懂极星。

87次杆位荣誉,93次最快圈速,96个冠军,212次登上领奖台……这些从赛场上赢得的光荣战绩,不仅让那辆蓝色涂装的沃尔沃战车在汽车运动圈名声大噪,也让Polestar这个单词成为了赛道和性能的代名词。

2015年,沃尔沃正式全资收购Polestar这个拥有20年历史的高性能改装车制造商,作为集团旗下御用的高性能部门。从此,Polestar之于沃尔沃终于有了不可替代的意义,正如AMG之于奔驰,或是M Power之于宝马。

虽然从严格意义上说,如今的极星品牌已经与当初那个征战STCC赛场的Polestar车队没有多少直接联系,但无论人们从未来任何一个时间节点回溯历史,风驰电掣的Polestar车队仍是极星无法抹去的品牌烙印。因为“高性能”一词,是流淌在极星血液中的初始基因。

为了在电气化的时代背景下赋予Polestar新的内涵,吉利与沃尔沃在2016年提出独立Polestar的想法。2017年10月,这个想法付诸实践,Polestar宣布成为一个独立的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一年半后,Polestar正式得到了自己的官方中文名称——极星。

从书面上看,极星是沃尔沃汽车集团和吉利控股集团共同拥有的高性能电动汽车品牌,享有沃尔沃汽车的技术工程协同优势,以及沃尔沃强大的规模经济效应支持。这些优势与支持则可以满足极星设计、研发,并量产独立品牌旗下高性能电动汽车的目的。

独立带来的成果最先体现在品牌开篇之作极星1上。

为了将极星“纯粹、先锋、高性能”的品牌理念一炮打响,这款豪华高性能电驱混合动力GT轿跑在2017年与新品牌同时亮相,以600Ps最大马力与1000N·m峰值扭矩的强悍动力参数技惊四座,还一度在中文互联网上赢得了“最贵国产车”的美誉,足以令所有爱车之人热血沸腾。

2019年4月,极星品牌旗下首款豪华纯电动高性能轿跑极星2正式上市并发布价格。作为一款定位于中级豪华电动车市场的产品,极星2毫不避讳地要与家喻户晓的特斯拉Model 3展开直接竞争。但稍有常识的人都能看出,相比来自加州的先发对手,极星2这位后来者显然要在产品打磨的功力上纯熟许多。

今年日内瓦车展前夕,极星发布了一款展现品牌全新设计语言的概念车——极星Precept。

与极星1、极星2不同,其全新的极简主义美学设计、创新的环保内饰材料以及领先的人机交互体验,完全可以看作极星作为一个独立品牌,首次真正“放飞自我”的作品。令人期待的是,这款以“宣言、信念”为名的概念车所代表正是极星品牌的一次独立宣言,由它而预见的未来,也将延展出更多新的可能性。

如果说Polestar车队解答了极星品牌从哪里来的问题,那么Precept就预示了极星品牌最终将去往何处。

2017年6月,托马斯·英格拉特(Thomas Ingenlath)被任命为极星首席执行官,同时兼任沃尔沃汽车集团首席设计官一职。在加入沃尔沃汽车集团之前,这位文艺气息十足的CEO已经在汽车行业积累了长达20年的工作经验,且大多与设计有关。

从德国卡尔斯鲁厄国立设计学院和英国皇家艺术学院完成设计学业之后,托马斯先后在奥迪、大众和斯柯达担任设计部高层职务,并从2006年开始在德国波茨坦大众设计中心任设计总监,负责大众集团旗下所有品牌的设计工作。

2012年进入沃尔沃之后,托马斯和他的团队便打造了堪称改头换面的全新一代90、60、40系产品,美学造诣可见一斑。当同样重视设计之美的极星品牌在2017年宣布正式独立之时,这位设计师出身的首席执行官出现在大家视野中也就不足为奇了。

当然,由设计负责人执掌一个汽车品牌,这在整个汽车行业也算得上十分罕见的操作,这种罕见操作又反过来赋予了极星独特的品牌和产品气质。也正因如此,极致设计就成为极致性能之外,另一个贯彻极星品牌内外的关键词,不可抹去也不可替代。

设计导向思维的痕迹在极星的产品身上随处可见,比如北欧简约风的外观整体造型,全景天窗上素雅的星辉logo,透明盖板下整齐排布的金色线束……甚至连生产这些产品的极星成都生产基地,都是由挪威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斯诺赫塔打造的——与其说是一座工厂,不如说是一座现代艺术博物馆,也难怪有人称极星是“一家被造车耽误的设计公司”。

据托马斯本人介绍,极星之所以如此重视设计,是因为设计不仅仅在于视觉呈现,设计思维还可以更好地利用技术建立起品牌或产品与用户之间的沟通,创造更为卓越的用户体验。

如此一来,极星的用户画像也就十分清晰了。他们必然是一群不拘泥于传统,乐于尝试新鲜事物的新生代,在购车时也大概率会将设计、科技、环保等诉求摆在更高的优先级。极星的工作人员甚至曾透露,极星1的订车用户中就有相当一部分以设计师为职业,或是对设计美学有独特鉴赏能力的人群。

相关数据统计,2020年90后汽车消费占比将达到中国汽车市场的45%。这也就意味着,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已然成为汽车消费的“半壁江山”,那些能够抓牢他们的消费诉求的汽车品牌,就能在未来的商业竞争中占据上风,从而开辟新的商业模式。

极星Precept在极简主义美学、环保材料以及人机交互体验三个方面所展现出的变化,恰好精准契合了这一时代潮流。

基于此,极星的发展前景是值得眺望的。但同时也应该看到,自从品牌名称敲定以来,极星在市场营销层面似乎一直没有取得明显的突破。因此,想要在明晰“卖给谁”的问题之后,进一步着手解决“怎么卖”的问题,沃尔沃集团内部下一阶段的人才交流、互通有无等准备工作就显得尤为必要。

3月2日,极星发布了一项新的人事任命,宣布高竑将于3月16日起担任极星中国区总裁,原极星中国区总裁吴震皓调任沃尔沃汽车亚太区。作为新任极星中国区总裁,高竑将全面负责极星在华业务,包括进一步加强极星的品牌建设,加速“极星艺术空间”(Polestar Space)体验与网络发展,建立直销模式下的营销管理和客户服务体系。

此外,沃尔沃大中华区市场副总裁车艳华也将于近期调任极星,负责中国区品牌建设与市场推广工作。拥有丰富的豪华品牌市场营销经验的她,无疑将为极星的营销工作注入新的经验和创意,极大地补足极星在市场层面的弱势之处,并与极星中国区总裁高竑通力配合,进一步嗅探并挖掘中国市场的可能性。

考虑到极星2已于3月25日在浙江台州工厂正式量产下线,并计划于今年夏天开始陆续在中国、欧洲以及北美市场交付,这些事关品牌定位、商业模式、产品规划等关键问题的调兵遣将,显然都指向了2020极星产品交付年的顺利到来。

自去年4月份正式发布并开启预订后,行业内外针对极星2和Model 3的对比就未曾停止。随着生产基地落成,产品量产交付工作的陆续达成,极星也的确到了直面特斯拉的时候。

事实上,从品牌诞生之初就旨在成为汽车行业电气化变革先锋的极星,始终毫不避讳与特斯拉展开全面竞争的目的。这种底气并非空穴来风,过硬的产品力便是首要因素。

之前已经谈到,极星2在外观和内饰设计方面素来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在做工、用料、高档感营造以及智能网联体验层面也都不逊于甚至大幅超越Model 3。

动力方面,极星2搭载前后双电机,这套纯电四驱系统可提供408Ps的最大马力,令其达到4.7s的百公里加速水平。

除此之外,极星还为热爱改装、对汽车性能有狂热追求的消费者提供了可选装的性能套件,譬如Brembo刹车卡钳、Ohlins双流阀避震、20英寸锻造轮毂等“硬货”堪称相当良心。

其次则是从商业逻辑得出:世界并不需要第二个特斯拉,但是需要第一个极星。

有行业专家预测,2035年的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将达到市场整体销量的50%,这意味着一个千万辆级的巨大市场。因此,先发与后发的时间差异并没有实质意义,发生巨头垄断市场的可能性也微乎其微。

随着新能源汽车从小众走向主流,其消费群体也会相应发生改变,变得更加理性、务实,车辆的设计感、品质感、安全性、操控性等指标将因此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在这些方面,有传统车企做背书的极星恰恰都是颇有优势的。

为了配合好产品的上市节奏,极星也在提高渠道布局的效率。据官方消息,中国首家Polestar Space零售体验店已于去年在北京侨福芳草地开业,到2020年,中国15座城市将开设20家Polestar Space。

体验店将采用经销商模式,但线上线下价格会实现统一。届时,将有更多并不熟悉极星品牌的消费者亲临现场,从细微之处感受到极星的产品魅力。毕竟,对于汽车这样一类注重体验感、参与感的商品来说,耳听为虚,眼见才为实。

独立运营两年多,极星已经推出了两款量产车型。反观特斯拉,成立十年才推出首款产品,虽然一鸣惊人,但产品细节上也不可避免地暴露出了许多有待打磨的瑕疵。

可以说,得益于吉利、沃尔沃两大集团的协同支持,极星在“硬碰硬”的产品研发工作上显然要比国内的大部分造车新势力更加沉稳、靠谱,也是真正有实力、有资格同特斯拉一较高下的汽车品牌。

此外,一个汽车品牌强大与否,并不能单纯用一时的销量和知名度来衡量,消费者对于这个品牌的信任程度才是决定其长期生命力的关键因素。从这一点来看,特斯拉或许是科技产品中的汽车,而极星,更像是汽车中的科技产品。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关于新能源电动汽车用户画像和新能源汽车 摄像头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SUV最新文章


热门SUV排行榜

SUV汽车视频

SUV排行榜推荐